日出东疆2
![]()
甘肃,谁不夸一句“家底厚”?张掖丹霞的层峦叠嶂如打翻调色盘,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藏着千年故事,酒泉航天城映着戈壁星河,兰州黄河边的晚风裹着烟火气……可偏偏,这么多好牌,却没打出三亚、独库公路那样的“现象级”热度。每年游客不少,但大多是“打卡就走”,留不住人、带不动消费,问题到底出在哪?
答案很直白:甘肃旅游,还停留在“卖门票”的初级阶段。
去张掖,买张票看丹霞,拍张照就挪窝;去敦煌,莫高窟门票加鸣沙山联票一买,逛完还是直奔下一站;就连兰州,多数人也只是把它当“中转站”,喝碗牛肉面就匆匆离开。景点像一个个“孤立的打卡点”,没有把背后的历史、文化揉进体验里,游客来了“看景”,却没“入景”,更没“记景”。比起三亚能让人住下来晒太阳、独库公路能让人一路沉浸式感受风光,甘肃这种“门票经济”,实在留不住人心。
其实,甘肃手里最该打的“王牌”,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感——可这张牌,现在打得太浅了。
想想看,兰州是霍去病北击匈奴的重要节点,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后勤重镇,这么厚重的故事,现在只靠几句导游讲解、几块历史石碑?太浪费了!如果在兰州建个沉浸式历史场景,不用搞大而全的主题公园,就选几个关键历史片段:比如还原霍去病誓师出征的军营,让NPC扮演士兵、将领,游客能穿汉服递“军粮”、听“将军”讲战略;再比如复刻清末左宗棠督建的粮道驿站,NPC扮成驿卒、商人,游客能喝碗老茶、听段收复边疆的故事。这种“能互动、能参与”的体验,比单纯看景有意思10倍,游客自然愿意多留两天,带动住宿、餐饮跟着火。
除了挖历史,甘肃还得抓牢“第一印象”——交通枢纽的“开门迎客”,现在太敷衍了。
游客刚下飞机、出高铁站,最先接触的就是机场、车站,可现在这些地方,要么是千篇一律的连锁快餐,要么是卖着普通特产的小店,完全没让人感受到“这是甘肃”。要知道,牛肉面和手抓羊肉,可是甘肃最拿得出手的“味觉名片”!为啥不把本地最火的牛肉面品牌、最正宗的手抓羊肉店引进交通枢纽?让游客刚落地,就能闻到牛肉汤的香气,端起一碗毛细牛肉面,就着两瓣蒜,第一口就记住“甘肃的味道”;出站时能拎份真空包装的手抓羊肉,还没开始玩就先爱上这里的美食。再在枢纽里摆上丹霞、莫高窟的微缩模型,设个旅游咨询台,游客刚到就有期待,这不比“冷冰冰”的车站强?
甘肃不是没资源,而是没把资源“盘活”。别再盯着门票那点收益,把历史做成能互动的体验,把美食变成“第一印象”,让游客来甘肃不只是“看风景”,更是“品文化、留记忆”。这样下去,甘肃旅游才能真正摆脱“中游徘徊”,从“资源大省”变成人人向往的“顶流目的地”!